學術新銳 | 社區營造視域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8-28 16:00
來源:
學術新銳 | 社區營造視域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較大發展。面向“十四五”,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級和效能的提升,是實現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文化作為載體的社區營造,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和實踐。
社區營造視域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研究背景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現狀分析
1.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建立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社會治理第一次代替社會管理進入國家政策話語。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著力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我國城鄉社區隨之掀起了一輪創新社區治理的熱潮。在各地方政府主導下,專家學者、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資源大量涌入,帶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社區面貌煥然一新。我國基層社區治理進入到了強化居民參與和社區認同,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長效機制的創新發展階段。
2.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進入新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重點逐步轉向城鄉社區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被納入“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總體方針思路是“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強化資源整合、創新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效能為重點,因地制宜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2016年底,文化部等五部委共同印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其核心要義是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傾斜和延伸,切實保障基層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
3. 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仍存在諸多短板
現階段,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內容單一、質量參差不齊等短板。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政府部門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多頭管理和資源“碎片化”向資源整合、擴大服務人群覆蓋面和適用性轉變,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鼓勵群眾主動參與文化服務全過程的創新機制亟待形成。
(二)社區營造的概念、發展及特征
社區營造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生活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聯系的過程。
社區營造發端于歐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發展成為一項城市更新與社區改造運動。社區營造在日本被稱之為“造町運動”,它首先是為了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后來變成了復興逐漸衰落的落后社區。20世紀以后社區營造在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臺灣地區引入了日本社區營造的概念。1993年12月,臺灣地區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指出要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為了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和全面政府領導的規劃模式,臺灣強調通過公眾參與社區營造的實際運作,形成政府、非營利組織和社區之間的積極互動和伙伴關系。自1994年推動實施以來,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先后經歷了實驗、推廣、轉型以及創新發展等階段。
社區營造作為一種社區治理的新實踐,具有其鮮明的特征。從創新的角度看,社區營造以優勢視角切入尋找改變社區的支點,進而影響社區環境和人,其效果具有可觀察性;社區營造原則簡單,流程清晰,有極強的可復制性和可操作性,初期易學易進入,后期的持續性及對社區需求的把握上需要很多努力,符合創新在復雜性方面先易后難的條件;社區營造的理念和方法自成一體,同時又具備很強的兼容性,可以與原有的治理生態并存;社區營造具有較強的整合能力和對社區的動員能力;營造的范圍非常廣泛,日本千葉大學的宮崎清教授將其分為5類:“人”“文”“地”“產”和“景”。
從以上社區營造特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一創新形態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系統的思維及視角,注重自下而上的社區居民參與,注重社區共同體建設和社區意識的培養。對于以文化作為切入口開展探索實踐來說,具有低風險,低門檻以及影響持續的效果。
社區營造在基層公共文化領域的初步探索——以寶山眾文空間建設為例
(一)項目實施情況
近年來,寶山對區內的鄉村老舊活動房、閑置庫房、閑置公共用地、居委活動室等若干公共空間實施了“文化空間夢想改造計劃”,對空間進行整體設計與功能提升,稱之為“眾文空間”。項目自2018年啟動至今,已完成9個空間的改造,這些公共空間華麗轉身后,成為了寶山百姓家門口的“文化客廳”。
從表格中列出的目前已完成改造空間的具體情況看,改造點包括了農村社區、城鎮社區和產業園區,面積從60至500平方米不等,有室內場所也有室外廣場,功能以圖書、展覽、文化交流活動為主。筆者對每一個空間都進行了實地走訪,總體印象是空間有特色、有品位,具有一定的設計感,色彩柔和富有親和力,場內設施頗具人性化。這些新空間有的面向村民,有的面向市民,有的服務于園區白領。在這里既能看書看報看展覽,也能參加講座、手工等文化活動,同時還是朋友間交流的好去處。
(二)項目特點
“文化空間夢想改造計劃”是由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寶山區文旅局牽頭推動,專業藝術力量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相關藝術專家參與設計改造實施,有關空間場所的城鎮鄉村大力支持下共同完成的。
從硬件建設來看,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具有整體性和融合性特征。如月浦鎮聚源橋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這里的眾文空間,是全村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性功能規劃的一部分,空間的建筑外觀、內室設計風格等都與全村建筑設施相協調。二是富有創意和互動性。如廟行鎮的眾文空間,是由一座位于公共綠化帶的從未使用過的廁所改造而成。通過專業設計師的設計改造后,變成了小巧而精致的“眾文空間”。室內采用米白色系,用原木書柜和閱讀桌營造出明亮溫馨安靜的閱讀和活動氛圍。由于建筑體量較小,室內空間有限且低矮,設計師又帶領當地居民一起在室外用綠色網格鋼板模仿拱門庭院,圍合出了一個半開放式地活動小場地。這樣既延伸了活動范圍,也恰如其分地融入周圍的公共綠地環境。內外兩個空間虛實結合,動靜分離,很別致。
軟件建設即內容機制建設上的特點有:
一是將眾文空間建設管理運行納入寶山區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整體框架體系中。區文化館總館利用全區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平臺,為各眾文空間配送他們點單需求的文化活動;區圖書館總館向眾文空間調撥各類圖書資源,開放共享1.5TB的電子圖書資源。二是積極打造特色空間。各空間主體也根據自身文化品牌和人文資源實際,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如羅涇鎮西塘村眾文空間組織開展的“非遺在社區”十字挑花手工技藝交流活動,月浦鎮聚緣橋村眾文空間的花卉創意知識講座等。在軟件建設上做到了上下聯動、資源共享、服務標準、信息互通、各具特色。
綜上,從社區營造的視角看,眾文空間項目是以文化設施改造為切入開展的營造實踐。項目從實地調研開始,選取現有的閑置公共空間,根據空間實際,結合周圍環境及特點,請專業力量進行空間設計并實施改造。項目最大的亮點在于空間的再造考慮了社區環境的整體性、協調性,富有創意,同時專業設計師帶領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了部分營造實踐。這對社區環境的改變、社區居民與環境的互動,以及居民社區意識、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問題分析
寶山眾文空間項目是完善全區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過程中的一項創新嘗試,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全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通過對該項目實施情況的了解和實地調研,筆者發現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眾文空間的便利性還不夠。空間的選址是對現有鄉村老舊活動房、閑置公共用地、居委活動室等空間的整合改造,因此不能確保每一個地方都在人員流動大、交通便利的居民區。
二是公眾參與不足。從目前已完成的眾文空間建設情況來看,其中大部分仍以高校專業藝術力量的參與為主,帶動居民等各方參與的營造實踐還比較少。統籌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社區工作者、居民等全過程參與討論、參與謀劃、參與決策和實施的機制還沒有建立。
三是文化內容的注入仍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為主。眾文空間的主要功能包括看書看報、展覽展示,以及講座、非遺手造等,這些資源由區鎮兩級文化主管部門統籌安排,尚缺乏對文化內容的營造實踐。
四是運行管理和效能發揮的長效機制還待建立。目前的眾文空間由所在街鎮(企業)及村的文化主管部門負責管理,考核評估等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從社區營造的視角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眾文空間項目建設還沒有放在社區治理的范疇中開展和推進;政府引導與社區自治相結合的工作思路還尚未形成;社會力量、居民等全過程民主參與的工作機制還未建立。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是社區的主人,對生活的環境很熟悉,選址在哪?空間希望是什么樣?文化活動需要哪些?想怎么參與?他們都是重要的決策參考者。
社區營造視域下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徑
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社區的創新社區治理熱潮,不再單純表現為向下輸送服務和管理,而是由專業人員和社會組織帶領居民發掘社區資源,規劃解決社區問題,改善社區中人和人、人和環境的關系,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從而實現社區治理從目標到主體、方向以及路徑的根本變革。借鑒我國臺灣地區以文化作為切入口開展的實踐探索經驗,廣州、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正大力推進社區營造。寶山以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為切入口,借助專業力量,以公共資金為保障,完善提升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實踐,在社區營造上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分析研究,筆者試圖探索一種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新路徑。
(一)建構在社區治理范疇下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工作格局
當前,社區營造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中,城鄉社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將深受影響,與其獨善其身,還不如主動融入。各地區政府應將基層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納入社區治理的范疇,進行整體性謀劃,一體化推進,與社區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二)確立政府引導與社區自治相結合的新工作思路
社區營造作為一種社區治理的新理念新實踐,積極為社區居民賦權增能,為居民參與提供機會和舞臺。社區的群眾文化強調群眾的自我娛樂、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文化作為切入口開展社區營造,有著天然的適應性。以政府為主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也應該確立政府引導與社區自治相結合的新型工作思路。
(三)建立多方參與、全過程民主的公共文化服務新工作機制
社區營造通過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發揮全過程民主,著力培育社區居民的共同體意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在總分館制建設、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平臺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下沉式工作機制和互動平臺建設,建立集專家學者、社會組織、志愿團隊、社區居民等于一體的,以社區為模塊、上下聯動、互動融合的新工作機制,來保障社區居民的文化意愿表達、文化創意創造、文化交流展示等。
社區是被“營造”出來的,物理文化空間再造只是社區營造的一部分內容。從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來看,如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開展文化服務內容營造,是一個循環建設和持續推進的過程,值得深入探索和實踐。
社區營造作為當下方興未艾的社區治理實踐,將對基層社區的變革產生積極影響。我們期待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和發展在社區營造理念和實踐的推動下,更加注重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公眾的廣泛參與,積極培育社區共同體,讓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有品質、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吳海紅,郭圣莉 . 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營造:十八大以來社區治理創新的制度邏輯和話語變遷 [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107 - 115.
[2] 解芳芳 . 地方性視角下臺灣鄉村社區營造空間實踐與啟示 [D]. 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論文,2018.5.23.
[3] 許晶 . 社區營造:從空間變革到共同體建構——基于“復園里 1 號”的實證分析 [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98-104.
[4] 唐雅雯 . 藝術介入的都市型社區營造:臺灣內壢、竹圍和廣州竹絲崗的比較研究 [D]. 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6.
(注:該論文發表于《文化館(站)全民藝術普及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1中國文化館年會征文作品集》)
作者:劉 杜 芳 上海市寶山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
本文轉載自 文化發展研究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