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銳 | 構建未來,關于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的構想
發布時間:
2023-10-08 09:24
來源:
學術新銳 | 構建未來,關于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的構想
文化館是我國基層重要的文化服務陣地,隨著幾十年的時代變遷,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漲,使得文化館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21年是建黨100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文化館尤其是省、地市級文化館,將越來越多地承擔公共文化管理職能,逐漸完成由公共文化設施向公共文化管理與服務綜合體的轉型。2015年文化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便指出了三個公共文化的轉變:即滿足基本文化需求向滿足多樣化需求的轉變,提供基本服務向提供優質服務的轉變、文化服務產品標準化供給向個性化供給的轉變。2010年8月文化部《全國文化系統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提出,要“培養造就規模宏大、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文化人才隊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文化館迫切需要擁有不同技能、不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來更好地完成文化館在未來的變革。可是文化館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應當通過哪些方式來改善目前的人才隊伍現狀?這些就是本文想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一、文化館人才需求的獨特性:一專多能的文化隊伍
文化館需要怎樣的人才?這當然是與文化館本身的職能和屬性密切相關的。一般而言,文化館需要承擔的主要職能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群文活動組織、全民藝術普及、群文創作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群文理論研究。由于互聯網技術和4g、5g等技術的飛快發展,數字文化館也成為了文化館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書畫院、美術館、博物館、文藝院團等相關文化服務主體相比,文化館的專與精的程度沒有那么高,但是在藝術門類的覆蓋面,服務功能的完善度、場館設施的普及度上,沒有其他任何場館可與文化館(站)系統相比肩。同時,相比較于博物院、圖書館動輒數百人的人員編制數量,文化館的編制有限,這就決定了文化館系統的人才需求不同于同系統的書畫院、美術館、博物館等單位,而是更加強調一專多能,強調以專業能力為圓心的多種能力的復合培養。因此,從這一點上說,如下列舉的幾種人才之間是時常相互交叉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同時具有兩種、甚至三種以上的文化館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和理解時需要加以注意的。
按照文化館的實際工作情況,根據能力的側重點不同,我將文化館的人才需求粗分為五類:即服務型的黨政管理人才、復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人才、專業化的文化專業人才和多樣化的業余文化人才。
(一)服務型的黨政管理人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我們黨和政府未來努力的方向。2019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條例中指出,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必須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符合將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能力,結構合理、團結堅強的領導集體的要求。文化館說到底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文化單位,意識形態和政治素養必須擺在首位。擁有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文化館黨政領導隊伍,毫無疑問是文化館事業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
(二)復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
文化館的人才不僅要懂藝術,還要懂藝術管理。所謂藝術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了藝術創作統籌、藝術活動策劃、媒體宣傳等多種能力。在藝術管理領域的經典著作《管理和藝術》中,威廉姆·伯恩指出“作為一名藝術管理者要運用這四種能力:根據其機構的既定目標,組織和監督各項任務順利進行,幫助藝術家完成藝術作品的創作,并有效地將其作品推廣于目標觀眾群體。”文化館作為集藝術創作、藝術普及、活動策劃、活動實施為一體的基層文化機構,藝術管理人才是活動和工作順利進行、甚至是出彩的重要保障。要成為好的藝術管理人才,不僅要懂藝術,還要懂項目和管理,要對藝術活動或藝術項目進行中的各個環節有較深的把握和了解,能夠從大局上把握總體的進度。由于藝術管理對個人綜合素質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這一類型人才目前在文化館人才隊伍中是比較少的。
(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人才
隨著數字化服務的開展和普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人才成為了文化館強有力的事業支撐。不論是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推廣,還是非遺數字化保護,越來越多的大數據、互聯網相關技術進入了群文領域。就目前來說,越來越多的文化館成立信息部門,正是凸顯了信息技術人才對于文化館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從省、市、區(縣)級文化館,到街道、社區文化站,信息技術人才的占比是比較低的,人才需求的缺口也比較大。在這一點,我認為不應該強求基層館(站)設立自己的平臺,而應當由省、市統籌,搭建相應的數字文化服務平臺,以滿足現階段和未來數字文化館的發展需求。如江蘇省的江蘇文化云,就是由省文化館根據文化館系統的實際需求設計架構與功能模塊,并由省文化館技術部進行維護。這樣,技術上的難題統一由省級平臺組織專人進行解決,市級、縣(區)級只需要學習日常功能的使用,就使得文化云平臺的使用變得更為簡便,更好推廣。
(四)專業化的文化專業人才
文化館承擔著指導藝術創作、傳播藝術普及的重任,這就要求文化館的業務骨干自身在專業領域內要有著較深的鉆研和較高的素養。省市級文化館一般而言,都有著較為齊備的藝術門類,可以進行多門類的藝術普及教育及節目創排。但是對于縣(區)館和街道文化站來說,往往人員的配備沒有那么齊全,各藝術門類的力量也有強有弱。對于文化館的業務干部來說,雄厚的專業實力是獲得大家認可的首要憑證。只有專業化的文化專業人才,才能夠在業務上指導下級工作順利開展。專業化文化專業人才的獲得,一方面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從外界引人用人;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培養機制,從內部優培精培。
(五)多樣化的業余文化人才
2010年12月,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方案》(文社文發〔2010〕49號)指出,要“公共文化專業人才、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三支隊伍健全”。對于文化館來說,除了本館的業務骨干和相應上下級能夠調動的業務骨干力量之外,柔性引才的“休息日大師”或者“專家庫”,志愿者以及群眾特色文藝團隊中的業余文化骨干都是開展群文活動可以依賴的重要力量。由于文化館本身的資源和編制崗位都是極為有限的,僅僅依靠文化館自身的力量是很難服務好全市如此之多的人口和社區的。這就必須通過多種方式擴大文化館自身的力量,借用多種方式來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新的探索。擁有特殊文化技能的文化志愿者、擁有較高專業素養和水平的“專家庫”、以及活躍于群眾文化領域的業余文化骨干,就成為了重要的補充。借助這些力量,文化館可以極大地擴大自己的服務覆蓋面和資源,從而最大化地得到群眾的認可,從而形成良性互動。
目前,文化館系統的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部分館(站)職數職稱配置不夠合理,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基層編制配備不全,再加上借調等情況的存在,使得文化館(站)的基層人才隊伍存在部分缺失;培養機制不夠健全,從業人員上升通道不暢通等。為了解決文化館、尤其是基層文化館(站)用人難的問題,急需推出行之有效的選人用人制度。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的探索便是基于此。
(一)什么是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
簡單來說,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就是對于群眾文化參與人員進行評價的一個考核準入體系。符合條件的人具備從事群眾文化活動的資格,可以通過志愿或者兼職的方式來參與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2010年12月,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方案》(文社文發〔2010〕49號),要求“公共文化專業人才、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三支隊伍健全”。對于專業人員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群文職稱的評定來進行考核和管理。但是對于非職業群眾文化人才,則需要通過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進行管理。結合評級準入制度,文化館可以選拔出一批符合要求的人才,同時,根據人才情況的不同,將他們編入人才庫,按照專業人才、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三種不同情況進行管理和使用。
(二)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有哪些優勢
1. 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隊伍用人需要。由于基層文化館(站)在人才的配備和人才的專業水平上差距較大,有不少甚至沒有人員專職從事這項工作,往往會造成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的情況。如果能夠對于非專職群文人才,實行評級準入制度,通過建立合理的專業評價和考核體系來選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就能夠打破職業界限,有效地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人才,加大加強對于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的利用率和掌握率,從而滿足基層文化館(站)工作開展的需要,可謂是一舉數得。
2. 激活民眾參與群眾文化主體能動性。在文化館存在的漫長歷史時期中,文化館一直是辦文化的主體。實行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之后,通過引入一批群眾文化愛好者作為群眾文化的志愿者或者骨干,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來組織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工作,實質上是進一步推動文化館從“辦文化”到“管文化”轉變,從群眾文化的主體到服務者轉變。如果能夠將文化館的支持和資源作為平臺,讓百姓真正作為群眾文化的主體,從而帶動更多的群眾了解群眾文化、參與群眾文化,這無疑能夠極大地拓展文化館(站)系統服務的覆蓋面,極大地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
3. 提升群眾文化服務隊伍的專業度。通過推行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選拔出真正富有藝術專業素養、藝術特長和活動組織能力的群眾文化愛好者,這對于群眾文化服務隊伍的服務效能的提升,專業性的成長無疑是有價值的。有了合適的人才,我們便可以根據國家和上級的需求,提供合適的平臺和場景,讓這些人才學以致用,通過教學、參與活動等形式,發揮自己的價值,收獲幸福感和滿足感。這對于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數,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應當將哪些元素納入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評價體系
對于基層文化館(站)來說,最需要的能力評價可以總結為四條:活動組織能力,個人專業能力,數字服務能力以及文字撰寫能力。假設將每種能力的評價標準分為A、B、C、D四級,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格標準,并按照人才評價的各種能力的分布將合格的人才各自入庫,依照專家級、志愿者級和業余骨干級分別進行管理。在人才的選拔中不必求全,有一種或者兩種以上能力能夠達到優秀的即可判定為合格。通過推行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并按照評價等級配備以相應的資金支持,個人認為,可以有效地緩解基層文化館(站)用人難的問題。
(四)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的推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由于目前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還只停留在一個構想,如果進入實操階段,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由誰來進行評價的問題。目前,文化館尚無國家級文化館這樣的機構存在,但是卻有中國文化館協會和中國群眾文化學會這樣的社會團體存在。我認為如果要真正推行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文化館協會以及省、市級文化館協會的作用,尤其是其下屬各個專業委員會的作用。二是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的認可度的問題。由于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主要適用于群眾文化志愿者和群眾文化業余骨干,主要解決的是基層文化館(站)的用人問題,因此,我認為應當以省為單位,研究制定相關的考核評價體系,并在一省內部統一執行,并由中國文化館協會進行監督。三是群眾文化評級準入制度的相應配套支持。根據評級的不同,可以參考志愿者或者群眾文化業余骨干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給予參與活動、承擔工作的人員以相應的補貼。這樣可以在財政較低額度的支持下,獲得比較好的活動效果,彌補編制數量的不足。
在建國初期,文化館曾經是百姓獲得文化娛樂、學習藝術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陣地,有大量有著極高水平的學者和藝術家潛心于此地,從事藝術研究、藝術普及、藝術創作、藝術活動的組織。翻開當代許多藝術大家的簡歷我們都能夠看到,他們中的不少都曾有過文化館(站)工作的經歷。文化館想在未來繼續繁榮與發展,一方面需要通過不斷轉型,探索符合自身又符合當代人民需求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需要吸引人才,充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擁有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是未來文化館繁榮振興的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基層文化人才培養的探索研究》,于媛媛,《人文天下》2020年6月刊56-57頁。
(注:該論文發表于《文化館(站)全民藝術普及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1中國文化館年會征文作品集》)
作者:周宇 副研究館員,曾任職無錫市文化館;現就職于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2020年度江蘇省紫金文化藝術優秀青年。
本文轉自:文化館發展研究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