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9個項目入選江蘇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布時間:
2023-11-10 14:24
來源:
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我市共有9個項目入選,分別是白蒲黃酒釀造技藝、薏仁酒釀造技藝、林梓潮糕制作技藝、白蒲蟹黃魚圓制作技藝、如皋蟹黃包制作技藝、伴今豬頭肉烹制技藝、江安號子、如皋面塑、陳氏骨傷療法。
白蒲黃酒釀造技藝
據《如皋縣志》《白蒲鎮志》記載:白蒲黃酒制作技藝起源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當時,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李漁親家的兩個兒子,加上在白蒲落戶的浙江紹興章姓,三家糟坊用雪水、糯米、麥曲釀造制酒,黃酒行業因此逐漸興旺起來,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白蒲釀造技藝得以不斷改進。白蒲黃酒釀造技藝用大米、麥曲和水制作,對原材料要求嚴格,大米要新鮮有光澤,麥粒要飽滿均勻,水取自白蒲的優質地下水。其主要工序有:制曲、洗米、浸米、蒸飯、搭窩、喂飯、打耙、后酵養醅、篳酒、壓榨、煮酒殺菌、封壇、貯存、勾調、過濾、殺菌、灌裝等。白蒲黃酒釀造技藝在第八代、第九代傳承人張萬珍、張斌、金鑫華等人的帶領下,將傳統技藝和現代理論有機結合,創新開發了“二次喂飯”“前缸后罐,低溫養醅”等技藝,使白蒲黃酒釀造技藝形成了四大特點:一是浸米時間短;二是發酵溫度低;三是確保酵母持續不斷獲取營養;四是能夠充分締合酒中各分子,形成獨特的風味和口感。白蒲黃酒的色、香、味俱佳,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如皋作為世界長壽之鄉,白蒲黃酒已深深融入如皋的長壽飲食文化,被認為有利于健康長壽的重要飲食元素。
薏仁酒釀造技藝
據《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東皋馬姓先祖馬援善用薏仁制酒,始于公元42年。如皋西鄉、搬經、加力、夏堡、常青等地種食薏仁,應用薏仁釀酒利尿袪濕已成習俗。薏仁酒釀造技藝的以藥食同源的薏仁為主料,采用不同于傳統白、黃、啤、果、露酒的炒熟(現創新為膨化)無蒸煮釀酒技藝。其制作技藝包括:選料→去雜→炒熟→粉碎→拌曲制漿→定向發酵→取酒→裝壇等,該技藝完善了澄、香、醇、柔、綿、爽的綜合風格。釀造出的薏仁酒色澤橙黃,澄清透明,香味濃郁,醇和爽口,酒體豐滿,養生益體效果顯著,是名副其實的營養健康酒。現第11代傳承人馬贊華,從事釀酒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38年,設立江蘇馥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傳承薏仁酒釀造技藝的同時,又創新了薏仁酒生產“原料去霉去毒技術”“大罐發酵”等技藝。其研發的桂花薏仁酒獲得了“江蘇省酒類十大新銳獎”。通過多年的傳承保護,薏仁酒釀造技藝現年生產能力達1200噸,公司設有非遺生產觀摩車間,設有非遺陳列宣教室,可同時接納300人參觀學習。銷售遍及全國,并進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深受喜愛。
林梓潮糕制作技藝
據《林梓史志資料》記載,清朝雍正初年,林梓費姓商人開了一間“老萬和”茶食鋪,開始制作一種米粉糕,獨創了林梓潮糕制作技藝,并開設商號為“老萬和”的潮糕店,并傳承至今。
林梓潮糕制作技藝是以糥米和粳米為原料按一定比例摻和,經選、淘、浸、舂、制坯、蒸等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糕點。剛出籠的潮糕,香氣沁人,糕片彎而不斷,后在糕面蓋上象征喜慶吉祥的壽桃圖案的紅色圓戳,猶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林梓潮糕制作技藝第四代傳人王建民繼承了300多年傳下來的技藝,又不斷創新開發新品種。林梓潮糕現在除了過去單一的桂花、松仁外,又新創了夾心糕、中型糕、小型糕等,以適應不同口味的消費者需求。在王建民的創新性發展下,林梓潮糕制作技藝這一傳統工藝在現代化的環境里開出“燦爛之花”。
林梓潮糕制作技藝已經不僅是一種糕點制作,而是內涵豐富、極富文化底蘊的飲食文化。林梓潮糕是老一代人心中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飲食文化和當代人孝敬長輩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是如皋特色長壽食品,如皋特色伴手禮,更是傳承給下一代人最好的非遺技藝。
白蒲蟹黃魚圓制作技藝
明清以來,白蒲人民對特別講究食品的配料、烹飪技術及營養價值,應運而生了白蒲蟹黃魚圓制作技藝等一大批長壽食品制作工藝。白蒲蟹黃魚圓俗稱“蟹包魚腐”,由白蒲名廚馮甫堂首創于清咸豐4年(1854年),并傳承至今。白蒲蟹黃魚制作技藝用料考究,制作精細,程序規范,是一道傳承數百年的傳統功夫菜。深秋時節精選青河蟹剝肉取黃,青魚洗凈,去紅肉,留下純白魚肉,用刀斬剁成魚糜,加入適量鹽、姜蔥汁、蛋清、精粉、清水,用手調劃均勻;往鐵鍋中投入冷水,取均料放在手中,投入蟹圓,用小瓷勺順勢轉成圓形,投入水中再加溫煮沸,待魚圓浮出水面即可撈出,冷卻即成。白蒲蟹黃魚圓聚積了魚、蟹兩種美味,含有蛋白質、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10多種營養素,其柔綿不失彈性,白嫩宛若凝脂,內孕蟹黃,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口感松軟,營養豐富,是理想的天然綠色營養食品,符合當今綠色生態飲食文化,素有“黃金白玉兜,玉珠谷清流”之美譽。白蒲蟹黃魚圓制作技藝自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產品參加了上海、南通、南京、北京等地展銷會,榮獲最佳長壽食品稱號,加之現代科技的運用,白蒲蟹黃魚圓已跨江過海獨占鰲頭、成為白蒲鎮長壽四大名品主要支柱,遠銷全國多地賓館、飯店、商超。
如皋蟹黃包制作技藝
如皋蟹黃包制作技藝是如皋有影響、有歷史的早點制作技藝。據家族傳述,世居東臺縣孟家莊的孟昌恒,攜家人于清咸豐十年(1861年)到如皋,在如城豐樂橋畔租房開設孟家包餃店,因蟹包出名,被譽稱做“孟家蟹包店”。據《如皋市志》記載,如皋蟹黃包在清末已成為當時的傳統小吃。如皋蟹黃包制作技藝講究,需經過熬制蟹肉、蟹黃、制包子餡、發面、活窖兌咸、按標準稱重放坯、籠墊刷油、喂包捏包、裝籠、上鍋蒸作、下籠等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皮薄餡嫩,蟹足味鮮,食后清口,久有回味的感覺。如皋蟹黃包制作技藝采用子承父業的經營模式家族式傳承,傳承人通過不斷地鉆研、學習與創新,使得如皋蟹黃包知名度不斷提升,目前已有上海、廣州、北京、南京等多地客商聯系合作發展事宜。
伴今豬頭肉烹制技藝
清朝乾隆年間搬經隸屬揚州府,傳說當年法海寺的一位蓮法師擅長烹調豬頭,后來廟里的一個廚師學會此法,開設飯館專門烹制扒燒整豬頭,并流傳至今。伴今豬頭肉精選如皋搬經特色的東串豬,采用秘制祖傳的辛香料,加入甘草、蓽茇等中草藥烹制。伴今豬頭肉肥嫩軟糯、油而不膩、咸甜適中,保留了豬頭肉中富含的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和脂肪酸,能夠改善缺鐵性貧血和體虛癥狀,對于抗菌、溫中和胃、降低血壓血脂有一定的效用。伴今豬頭肉烹制技藝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藝有了長足的繼承與傳播。現有以保護單位來平鹵菜店為主的大小經銷商數十家,銷售區域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每年銷售量達60噸,銷售額150萬元左右。如皋來平鹵菜店設立了伴今豬頭肉生產、培訓與研發于一體的生產傳承基地,擴大生產面積,培養非遺傳承人,傳承非遺知識,將伴今豬頭肉做大做強,“伴今豬頭肉”已成為如皋長壽食品的重要代表之一。
江安號子
江安號子也稱勞動號子,是一種伴隨著勞動而歌唱的民間歌曲。在戰爭期間,戰士們一邊挖壕溝,忘我勞動,一邊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小調,唱起號子,戰士們與敵人開展戰斗。1949年前,號子在江安地區非常盛行,走進鄉間農村,處處可聞;江安鎮文化站成立后,將紅色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海棠花號子等收集起來,并由老帶新而傳承至今。
江安號子主要是江安人民在長期的抗戰和治理高沙土的過程中創作的,其語言形象生動、情趣盎然,音樂清純甜美,悠揚婉轉,曲調高亢激奮,節奏沉穩有力,調式調性變化頻繁。有一領眾和或眾人齊唱等多種唱法,變化多端。
江安號子是扎根于江安人民心上的一朵奇葩,是勤勞而善良的江安人民發自內心深處的聲音,感情深刻而真摯,藝術表現鮮明而生動,經過長期的流傳加工,已成為民間歌謠中極其精美的詩篇。早在20世紀50年代,江安號子就赴省匯演;60年代,江安號子就多次參加華東三省演出并獲金獎。傳承人金淑蘭、趙明蘭多次獲獎;進入新世紀后,江安號子多次參加省市級展演活動,為如皋爭光添彩。
如皋面塑
如皋面塑是以如皋地區特有的面粉、長糯米粉等為原材料,經蒸煮、冷卻、揉、捏、揪、挑等數十道工序形成的工整細膩、色彩淡雅的傳統美術作品。如皋面塑由如皋蔡氏先人于清同治年間創立,通過幾代的傳承發展,不斷研究面塑調色、研讀歷代名畫,寓意于形,使如皋面塑高雅性、藝術性得到較大的提升。如皋面塑作品多次獲得省市獎項,并有作品被中國民協收藏。如皋面塑傳承以傳承人蔡曉霞工作室為中心,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傳承。如皋面塑多取材于歷代名畫,作品一般高十幾厘米左右,運用繁復的工藝,在有限的空間里精準刻畫人物的面部、肢體、發型、服飾,善于以小見大。其塑造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設色雅致,體現了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如皋面塑以其獨特的魅力榮獲江蘇省紫金獎文創大賽優秀獎、江蘇省藝博杯金獎、江蘇省文藝大獎,其作品《焚香盥洗圖》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收藏,《Royal Family》赴英國伯明翰參加Cake Internationnal比賽獲得A組“25周年特別紀念組”金獎第一名。如皋面塑將進一步順應時代變化,融入新的藝術元素、新的表現方法,以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來加入其中,使其不斷發揚光大。
陳氏骨傷療法
陳氏骨傷療法是一種以專業手法整復病患部位后,外敷陳氏藥物制劑,改善骨傷病癥的中醫療法。自清末年間,御醫馬培之的弟子丁志才在如皋和泰興交界處開設醫館,將手抄藥方傳授于如皋陳氏先人,并傳承至今。陳氏外敷藥物分“續骨散”和“活血散”,將原材料經嚴格選材后,自然陰干或烘炒干,再經過粉碎、過苜、配伍、分裝等工序制作而成。治療時,按量取出續骨散,加入48℃以上的包谷白酒制成藥糊平鋪于紗布上,并均勻地灑以活血散覆蓋,敷于骨傷部位,用藤條、夾板、石膏加以固定。經數據顯示,陳氏骨傷外敷藥包扎后6—8小時內可有效消腫,8—10小時可有效止痛,24小時內即可明顯改善骨病部位疼痛腫脹不適,三周內能有效促進原始骨痂形成。與現有的西醫治療方案相比,治療周期短、延緩慢性骨病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同時減少病人對藥物的依賴和相關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治療費用也相對低廉,是一個優化的治療選擇。傳承發展陳氏骨傷療法對于促進地方藥材種植、帶動地方下崗職工再就業、推動傳統醫學發展、樹立民族自信心、弘揚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附件